“同學們,這是中國共產(chǎn)黨黨旗、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……”
9月4日,寧強縣二郎壩鎮(zhèn)羅家壩教學點里黨員教師何多亮豪邁有力的聲音響徹教室。
伴著沁人心脾的桂花香,59歲的何多亮開始了他新學期第一天的教學工作。
在大巴山深處,海拔1300多米的山谷里,坐落著一所只有1位老師和3名學生的“微學校”——羅家壩村教學點。
任教的何多亮老師主要負責幼兒園和小學一、二年級的教學,他既是幼兒保育老師,又是教學老師。
曾多次放棄調(diào)到條件優(yōu)越學校工作機會的他,自愿留在這里,方便大山深處的孩子們就近上學,而這一呆就是40個春秋。
從1980年當了老師以后,就一直在這個學校教書,他對這個學校、這里的學生以及這里的村民有著特殊的感情,他用自己微弱的燭光,照亮大山孩子的求學之路。
學校沒有廚師,孩子們每天早上在家里吃了早飯后,九點半才來學校上課,中午在學校吃點面包、喝點牛奶,下午三點半放學后再回家吃飯。
何多亮既要當老師還要當管理員、安保員,每天他都要提前半個多小時到學校打掃衛(wèi)生,消毒滅菌,給學生們燒好開水。
他一人承擔著語文、數(shù)學、體育、音樂等多門學科的教學,除了教孩子們知識,何多亮更是當好“孩子王”——教孩子們打球,陪他們玩游戲;
下午放學后,他還要等孩子們被家長接走,才能離開。
盡管每天都很忙很累,但他從無怨言。
他說過的最多的話就是,“我出生在農(nóng)村,知道農(nóng)村孩子上學不容易,別人可以離開,我是黨員,這里只要還有一個孩子,我就要堅守大山”。
本站轉(zhuǎn)載內(nèi)容均已標明出處,為分享傳播之用,非商業(yè)用途。文章及圖片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刪除。